张胜
(德阳金八角水泥公司)
磨机因为安装或者使用维护不当引起传动系统异常,需要对大小齿轮的啮合进行调整,此时若只是考虑大小齿轮啮合的顶隙和侧隙太过局限,应该综合考虑整个磨机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。本文对影响大小齿轮啮合的因素及调校作一总结。
一、小齿轮基础的影响
如果小齿轮基础出现松动,就必须打掉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层,检查垫铁布置是否规范,受力是否均匀(可通过塞尺检查)。然后重新规范布置垫铁,用光学水平仪配合框式水平仪重新找正小齿轮基础。
二、筒体水平度的影响
有一种调校现象是只一味地追求小齿轮至电动机端传动的水平精度。但由于基础的不均匀下沉等因素,造成磨机两端主轴承同轴度误差过大,此时,磨机大齿轮和小齿轮的轴线也许能够调整平行,但延放至减速器、电动机的轴线则会出现交叉偏离,这时仅调校齿轮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,需要检测和调整筒体的水平度。
筒体水平度测量方法:
检查器具采用马鞍铁加光学水平仪、1000mm的游标卡尺和一台150mm的框式水平仪。光学水平仪放置在筒体中部,把马鞍铁分别放在筒体两端的径向加工面上(就是筒体和主轴承连接的止口处,测量点要用电动钢刷先清理干净),先用框式水平仪把马鞍铁调水平,然后将游标卡尺放在马鞍铁上。用光学水平仪读出两点高差进行比较。
三、大齿轮的影响
排查大齿圈与轮毂的连接螺栓,如果松动,要把结合面清理干净后重新拧紧,然后用两只百分表(或者千分表测量大齿圈的径向和端面跳动值并记录下来,为下一步调校提供数据。一般来说端面跳动大多在机件热处理机加工后就已经控制了。如果端面跳动超限,往往是在安装中造成,未能在合装大齿圈时对轮毂与大齿圈配合的端面进行处理,如杂物、运输或者装卸时的碰撞以及刮伤等等。合理的做法是更换大齿圈,如果继续使用该大齿圈,那么在控制顶隙的时候将数值增加(Z大实际径向跳动数值一说明书上允许的径向跳动数值)。
四、大小齿轮啮合的调整方法
首先检查小齿轮安装角是否符合图纸要求,用框式水平仪大致把小齿轮调水平。大小齿轮的啮合有侧隙和顶隙两个控制,对于新齿轮,两个控制均适用,但对旧齿轮,齿面不均匀磨损,两齿的啮合侧隙不是一组近似数据,没有参照意义。因此,采用控制顶隙的方法,将齿轮磨损误差Z大可能排除,仅考虑双齿间的充分接触,用0.02mm塞尺分别塞入啮合齿的两端,人工使用工具将两齿结合,通过调整斜垫铁,以塞尺在两端均拉不出来为准则,Z后将每组垫铁焊牢,重新进行二次浇筑。
顶隙取值为d
x=0.25m+j
t+r
z(式中:d
x为顶隙,m为模数,j
t为径向跳动,r
z为热膨胀量,r
z一般在1.5~3mm间取值,生料磨或者溢流磨可以取下限值,水泥磨取上限值)。上述控制不必考虑侧隙的大小,即可以完全保证两齿的啮合呈面接触状态,保证齿轮受力处于合理的状态。
五、调校联轴器的方法
完成主传动部筒体至小齿轮的找平调整后,再调校小齿轮往电动机的方向。在调校联轴器的过程中,一定不要采用“将百分表座放在一个半体上回转,测头触及另一个静止不动的半体的方法”来找同轴度,因为该方法只是适于设备制造时新零部件的找平找正,不适于旧设备。因为运行后的磨机(包括刚安装后的磨机),其联轴器表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伤痕和无法避免的形位公差,上述方法得到的数据具有很大误差。正确的做法是将两联轴器装配上30%~50%的连接件(轴销或者轴块),将两只百分表放在一个半体呈90℃夹角的两个点上,测量头放在另一半体上,其中一个测量头置于半体的径向获取圆周跳动值,另一个测量头置于半径的端面或轴肩获取端面跳动值,人工使用辅传让两半体同步回转。这种方法由于基点和测量点之间的相对运动只能由同轴度误差引起,而被测物体的几何误差对测量结果不会产生影响。
六、轴承的影响
Z后在处理减速器部分时一定要调整轴承的游隙和自由度,否则将导致减速机异响、轴承高温等。
(来源:中国水泥备件网)